用户名: 密码: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专家团队 心理测评 新闻专栏 经典案例 咨访交流 咨询项目 婚姻家庭 家庭教育 企业EAP 特色活动 生活闲暇
  专题报道
·许湖云老师《家庭系统排列》...
·口头禅带来的负面心理与消极情绪...
·心理心理:心灵“感冒”...
·婚姻家庭指导师认证培训在北京举行...
·为中国式离婚"把脉"...
·21世纪最有潜力和最实用的职业--《婚...
  婚姻情感
·新婚须知---夫妇“坐床喜”的危害...
·提升男人缘小秘籍...
·单身男贵族的十大快乐策略...
·保养婚姻的绝招...
·男人喜欢什么样的老婆...
·最抢手的五种女人!...
  心里资询师
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亲子教育经典案例:孩子爱撒谎怎么办?

亲子教育经典案例

            孩子爱撒谎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提出如下问题:“我的孩子刚刚5岁,竟然敢对着我撒谎?!”“我女儿告诉我放学直接回家了,我知道她在撒谎。我该怎么办?”

       这两种情形稍有不同,一是事后知道,一是当时就知道。撒谎不是为数不多的父母遇到的问题,而是每位家长都可能遇到的,只是可能你“浑然不觉”罢了。听听孩子们之间的对话:“我爸巨傻,一骗一准儿,跟他说学校补课,他问都不问。”“我爸也一样,我告他我们老师让交钱买书,我还没想好书名呢,他就问我多少钱,这不,全有了!”

                         案     例    模     型:

       小雯,小学四年级。家中有奶奶、父母、和一个一年级的妹妹。小雯总是告诉爸爸妈妈说老师没有给家庭作业。大约半年后,妈妈才从级任老师要求见家长会谈中,获知小雯已经很久没交作业。小雯对奶奶的谎言也有一套,只要她想买的东西,都能弄到手,例如,“奶奶,我的练习簿没了,可以给我钱买吗?要不然明天老师会处罚我。“奶奶,我肚子饿,可以买东西吃吗?”在学校,小雯经常与其他同学夸耀自己的新文具,甚至将自己新买的东西送给同学,而谎言称丟了,对于小雯,爸爸妈妈不明白,“为什么小雯总是说谎言”,甚至被老师视为 “撒谎专家”。讲骗话时,眼皮连眨也不眨,信心十足。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指出,4岁以下的孩子把爸爸妈妈是否高兴当作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为了不让爸爸妈妈生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承认自己做过的事。

       许多年龄介于6岁到10岁的孩子都曾撒谎,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问题深感头疼,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撒谎只不过是她们成长中的一个过程,不含恶意,有者可能视为自我保护意识,或是害怕被责罚。至于年龄小于五岁的孩子,不大可能懂得撒谎是怎么回事。他们的时间观念不强,经常记不起发生的事情,所以他们可能会为了回答询问而编造答案。

                 案例分析:为什么孩子会说谎?

                            1、取悦他人,夸耀自己

       一些孩子想要在父母亲心中保持“好孩子”的形象,就会用讨好、奉承的方式争取别人的认同及好感。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爸爸,你是全世界最好的!”,“妈妈,你是最美的妈妈!。一些孩子有时也会为了争取朋友的好感,常会夸耀自己的言词,如:“我家有好多故事书和玩具!。如此,许多孩子想取悦父母但却不晓得如何实际一点,而演变为有意的说谎现象。

       指导建议:

       父母应趁机表达自己被赞美的感受,进而教导孩子区辨真诚,赞美和奉承的差别。
   
                            2、 源于丰富的想象力

       对一些正处于学龄前的孩子,因为正处于学习言语的阶段,特别是在游戏扮演角色中,开始会应用假设性的语言,如:假设自己是妈妈,或就读幼儿园的女儿告诉父母她要和班上同学结婚等……

       指导建议:

        父母千万别过于紧张,耐心聆听孩子的故事。

                          3、自我保护,逃避惩罚

       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一些家长或师长滥用惩罚,造成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导致说谎的主要因素。一些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加以责备,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打骂才是教育,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少许不对之处就打骂。这些都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恐惧的心理。因此,当一个孩子以前遇过类似的事情遭打骂,或发生了自己不愿意发生的事,他就会掩饰事实真相,使自己免受处罚。

       指导建议:

       作为成人,更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或许是孩子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方式。所以首先要顾及孩子心理影响,而不是只严格地指责孩子的行为。

                               4、逃避责任

       孩子经常用 “不是我” 来回应家人的责问。因此,此时的说谎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自然反应。从坏方面而言,孩子不敢负责,而从好的方面而言,孩子知道自己错,而且是父母不允许的行为。

       指导建议:

       孩子已可分辨好坏,应当乘机教育孩子是非观念,也得反省自己过去用的处罚方式是否太重,而使孩子不敢承担眼前的错。

                         5、模仿成人

       一些家长本身说谎行为,常造成孩子说谎的直接因素。成人对孩子说的话总没实现,也往往被小孩视为“骗人”。父母师长是孩子心中有威权的人,如果在孩子面前撒谎,就会使孩子产生“说谎不为错”的错觉。

       指导建议:

       父母师长不能因爱面子而将错就错,而需要在孩子面前自我批评,承认,从而使孩子能明辨是非,更能培养孩子自我批评的好习惯。

                   如何纠正孩子说谎问题?

       建议:

       说谎在不同的年龄意味著不同的问题。诚实的品格是逐渐形成的。不要把孩子撒谎归结于他的天性,相反的,最好的态度是家长与孩子一起面对这样的问题,帮助孩子找到比说谎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目前面对的问题。

                                1、以身作责

       父母是孩子模仿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的学习、模仿的依据,因此,父母需以身作责,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

                               2、聆听,别急着责备孩子。

       当孩子说谎时,家长要先学习如何平稳自己的情绪,别一来就动怒大声责备。家长应当聆听,并了解孩子谎言的动机,以及谎言的背后是否有任何情感或需要不能被满足。

       指导建议:

       “孩子骗同学他昨日去动物园,家长除了让孩子知道说谎是不应该的以外,可以如此说:你是不是希望昨日可以去动物园?也 许什么时候要爸爸带你去,以后你想要什么就告诉我,我们可以谈谈”。

                    2、当发觉孩子在说谎,最好不要试探他

        家长经常明明知道孩子是在撒谎,却故意问他:“你是不是在说谎” ,如此的应付方式只会为孩子增加多一个撒谎的机会。以后若孩子较长大会想:妈妈明明知道我撒谎,为什么还问我?这孩子逐渐对母亲减少以前的信心,也会怀疑妈妈是否真的爱他?

       指导建议:

       当发觉后,妈妈应当直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做错这件事,我感到不高兴,妈妈相信你晓得要如何去处理,也希望下次你会改过,否则就要处罚了。”
        暗示有两种,一种是正的暗示,譬如有两个小孩子在一起,一个是诚实的,另一个是喜欢说谎的,你要对那个诚实的小孩子嘉许,奖励他,使那个说谎的小孩子感动,走上诚实之道;其次一种是反的暗示,譬如你的小孩子跑来报告你一件事时,你要信任他,不要说;“真的吗,你不要骗我呀”如果你这样说,在小孩子的心灵上,就种下一个说谎的种子,以为说谎原可以骗的。我们必须应用正的暗示去感动小孩子,不要用反的暗示去刺激小孩子说谎的动机。

                              3、就事论事

       家长应针对问题来解决,而不是一味批评孩子或事情,如:“你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你怎么可以说谎,这样下去还得了?”

       指导建议:

       开放式,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的行为有所表达。:“如果你说出当时发生的事,妈妈会很开心,你愿意再想一想,想得更清楚一点好吗?”

                       4、适时给予鼓励

       此外,当孩子愿意承担自己的错误时,要给予适时的鼓励与肯定。小孩子愿做什么,能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你一定要了解。了解了小孩子的心理与能力,然后让他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你要帮助他去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将事情做成功,而得到奖励。要消除他说谎的动机,鼓励他诚实地的去做。

        指导建议:

       可以告诉孩子:“即使这次他犯错,但爸爸妈妈很高兴他能有勇气承认,而且相信他下次不会再重犯。”

                               现象总结


        许多家长视孩子“撒谎” 的行为问题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孩子来说,“撒谎”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帮助孩子继续往正向行为发展。

 

友情链接
上海开杰信息 上海婚姻家庭律师网 上海海布培训中心 上海金拐杖心理咨询中心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 湖云心轩--新浪博客 湖云心轩--网易博客
许湖云微博
客服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公司介绍 | 公司地图 | 公司招聘
Copyright © 2009 版权所有 婚姻与家庭教育网 - 中国第一婚姻与家庭教育网门户网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技术技持:上海开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