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专家团队 心理测评 新闻专栏 经典案例 咨访交流 咨询项目 婚姻家庭 家庭教育 企业EAP 特色活动 生活闲暇
  专题报道
·许湖云老师《家庭系统排列》...
·口头禅带来的负面心理与消极情绪...
·心理心理:心灵“感冒”...
·婚姻家庭指导师认证培训在北京举行...
·为中国式离婚"把脉"...
·21世纪最有潜力和最实用的职业--《婚...
  婚姻情感
·新婚须知---夫妇“坐床喜”的危害...
·提升男人缘小秘籍...
·单身男贵族的十大快乐策略...
·保养婚姻的绝招...
·男人喜欢什么样的老婆...
·最抢手的五种女人!...
  心里资询师
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轻性心理疾病案例:购物狂

轻性心理疾病案例:购物狂

 

                            购物狂VS过度消费

        病态性购物症和一般过度消费不同。一般人多是因为很想要某样商品而去购物,过度消费是指超过自己的消费预期,针对物品的超额金钱消费。但是病态性购物症患者的目的不是商品,主要是对“买”这个行为上瘾。只喜欢买东西的感觉,不买就感觉不舒服,但买完之后就后悔、有罪恶感,东西买回去甚至可能还没拆封,却无法克制继续去购物的冲动。

       一般男性比较容易冲动,冲动性疾患通常也以男性居多;但病态性购物症则是以女性为主,约占8成。分析下来,或许是因为现在是“刺激消费”为主的社会型态,而女性又是家庭消费的决策者,市场心理学也常以女性为主要目标,营销手法引诱、顾客至上的服务讨得消费者欢心,加上本身有这种“体质”,女购物狂就出现了。

 

                      STORY1是卡奴也是购物狂 

        秋丽每个月收入不到5000元,但是每月刷卡消费至少就花了1万元,虽然每次买完东西就很后悔。这不,她一冲动排了8小时的队,跟风买了4张热门3D电影票,但买好后就后悔了,因为自己动足脑筋也请不出假,自己不看,让同学去看又觉得自己挺傻的。于是就挂在了淘宝上充当了一回“黄牛”。这次因为票票抢手,秋丽付出8小时瑟瑟发抖的成本还算小赚了一回。

        她衣柜里那些无法抗拒诱惑而购置的名牌包包就没这么幸运了,有的甚至还没有拆开包装呢。秋丽前一段时间为了能提高消费额度,还瞒着家人一口气办了多张信用卡。

       当家人发现秋丽全身都是小康家庭难以负担的名牌时,秋丽的卡债已经累积到数万元,靠她这些工资要还完真是太艰难了。父母百劝无效之下,只能带她来向心理师求助。

      心理师和她及家人交流之后,了解到秋丽除了购物狂的问题以外,原来还有暴食、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经过几次心理治疗,她开始愿意面对问题,不良的情绪也得到改善,在行为上开始学会避开各种特价活动、不看电视购物、减少逛街,用适当的运动来代替,对偿还银行几万元的债务也有了信心。

     

                           购物狂的形成原因

        岁末年初,到处都是“五折”、“狂减”,商店里热烈的购物气氛,仿佛正在向我们招手。女人似乎天生就是“购物狂”,这时候不抱点啥回去,会特别不甘心。但是,还有一些更为疯狂的“购物狂”,看到好东西就要买,刷爆卡还是不满足,这恐怕就不是自我约束能解决的了。

        这种极端的“购物狂”是指带有病态性的购物症,属于“冲动性控制障碍”心理症状范围,虽然目前各国都还没有把病态性购物症列为正式的诊断名称,但通常有病态性购物的人会合并其他类型心理障碍,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问题。

 

                       购物狂的形成原因,大概可以分四类:

       1.成瘾类购物狂:满足快感 

      德国生理学家在研究“成瘾”问题时,发现它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是一种生理机制。换句话说,从正常人变成购物狂,就需要在一段时期内不停刺激大脑,形成这个生理机制。

        从行为科学上来说,快感的获得就是得到了某种满足(精神或者物质),从而产生一种欢愉的感觉。人脑内的多巴胺就是一种传递兴奋、欢愉的神经传导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和感觉,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缘于它。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彼得松在评论卡尔森等科学家因为发现多巴胺这种人皆有之的物质而获得诺贝尔奖时说:“我们终于发现,烟民、酒鬼和瘾君子统统与多巴胺数量有关,他们原来都是受多巴胺控制”。

        多巴胺可以通过药物(包括烟、酒、毒品等)来补充,也可以通过包括购物等行为来获得补偿,因为它们都触及到人类大脑中枢神经的补偿机制,由此才能成瘾。比如,饮食和性行为是生命延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行为,每当完成这些行为时,大脑中枢就会产生一种愉悦和欣快感,并传递到整个神经回路中,人因此感到舒适。除了这两种行为外,当生活中有某种行为能替代这种补偿或成为新的补偿时,也有可能让人成瘾,当然,这样的行为需要长期地反复进行。

        大型百货商家正是运用了上述规律,不停给一个购物狂“诞生”前的大脑产生各种愉悦的感官刺激,同时,还及时提供发泄欲望的“合理”渠道。这时,一些购物狂自然就震撼“诞生”了。

 

                  2.抑郁类购物狂:获得控制感 

       有一部分躁症障碍者会表现得冲动病态型疯狂购物,但心理师也发现,一些重度抑郁、暴食症等严重心理障碍者,虽非印象中无法控制冲动,但也可能诱发购物狂。

       笔者曾经接触过的一些案例中,就曾经遇到好几例在抑郁或暴食症状期间表现有持续性疯狂购物举动的来访者。

       虽然抑郁患者往往容易情绪低落,提不起劲做任何事,似乎与疯狂购物的行为沾不上边;但事实上,有些人服用药物后,抑郁状态要比行为功能延迟恢复。于是就可能以大采购来发泄抑郁情绪。如果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认知治疗,这样的情况能得到改善。

       而暴食症患者,本来就有囤积东西的欲望,这是他们获得控制感方法,所以,把食物拼命往胃里装,或疯狂买东西,都能让他们感到满足,这些人会成为购物狂,并不令人意外。

 

                   3.补偿型购物狂:获取自尊 

        一些购物狂在小时候因父母疏于关注,习惯以金钱来满足孩子需求,逐渐形成金钱万能观,所以养成了他们日后靠钱解决问题,靠购物来发泄情绪的行为模式。这种情况往往在一些“富二代”及家境丰裕的家庭中出现,他们往往通过疯狂购物来获得自尊和别人的重视,是把购物作为情感缺失补偿的极端方式。

 

                       4.释压型购物狂:宣泄压力 

        电影《购物狂的自白》中有一句台词:“女人,从女孩起就想做购物狂。”事实上,许多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把购物作为释压的一种方式。

        购物狂非理性消费的内在根源自于对外在压力不满的一种宣泄。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貌美如花,才高八斗,拥有事业,同时不能丢掉传统美德,贤良温顺,相夫教子,赡养父母,经营婚姻。因此,职场中有些女性面临很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购物就成了宣泄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通道之一。

       另外,作为女性下属没有能力控制自身的工作量,没有办法操控主管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或者生活中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让她们面临很大压力。这种无助感使得有些女性内心极其渴望能控制和把握一些东西。而购物则很好契合了这一心理需求。在购物过程中,商场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服务员的关注和重视,买单时的自我控制快感,这一切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加剧了购物的冲动。

 

友情链接
上海开杰信息 上海婚姻家庭律师网 上海海布培训中心 上海金拐杖心理咨询中心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 湖云心轩--新浪博客 湖云心轩--网易博客
许湖云微博
客服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公司介绍 | 公司地图 | 公司招聘
Copyright © 2009 版权所有 婚姻与家庭教育网 - 中国第一婚姻与家庭教育网门户网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技术技持:上海开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