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心理疾病案例: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玉树大地震,让中国汶川大地震中幸存的人们又被重新激起旧日的梦魇,但大多数当年的灾民已经平静很多,甚至不少人自发地组织起援助物资,向玉树灾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而这也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注到了当年的灾区——一年多过去了,灾区的人民是否已经从当年的心理创伤中走出了?他们的现状如何?面对灾后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我们如何助人或自助?
一位六十多岁的北川老先生在5·12大地震时失去了家园,一家十一口只剩下了他孤单落寞的一个人。灾后回到北川后,政府分配给他一套独立的房子。虽然物质上没有问题了,但他却无法摆脱灾难后带来的心理痛苦。面对只有一个人的新家以及大地震时的惊吓,老人家心头的忧郁浓得化不开。
虽然邻居和一些亲戚也时常给予老先生关心和探望。但他依然无法摆脱心中的寂寞和痛苦,常常独自就陷入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灾难现场的记忆中,晚上,也常被噩梦惊醒。当地政府曾多次邀请他去新建的养老院安享晚年,但他都婉拒了。身心的折磨,令老先生多次想到自杀。
后来,灾区心理救助队一个心理咨询师听说这个情况后,主动来到老先生家里。心理咨询师在倾听了老先生的不幸遭遇后,凝重而伤怀地跟老人说:“您的命运真是非常悲惨。”听到这句话后,老先生突然泪如雨下,开始倾吐他的凄苦和对已逝老伴及子孙的眷恋。自此以后,心理咨询师每天都会按时去老先生家陪他,并交谈。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先生渐渐融入群体活动中。现在,老先生已经在为家园重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了。
[分析]:创伤记忆可能反复出现
心理学证实,人类在遭遇了重大自然灾害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心理创伤,这种创伤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TSD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人类对于灾难的记忆痕迹深刻,是不可能从记忆系统中删除的。对PTSD障碍者来说,创伤记忆随着外界刺激和认知活动很容易被激活,并且伴有强烈的情绪感受。记忆的重现将使病人仿佛又重新经历了一次创伤,因而往往难以恢复。一般而言,大约有50%的PTSD障碍者在三个月之内复原,但还有10%左右的人群,其症状可能会长期维持甚至恶化。
PTSD障碍者的普遍症状包括:过度怕黑;不愿与家人分开;不愿独处、特别需要亲人的陪伴;常感到莫名的焦虑、紧张;睡眠或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变得较具攻击性等。
抗压能力各有不同
任何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大小变故和事件,都会对人类造成压力情绪反应。但为什么人们的情绪反应有差别?而创伤康复的时间也有长短?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抗压能力有差别。在灾害面前,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抗压性”好不好,智能与性格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另外,与家庭遗传也有关。
压力之下,常见相关的生理反应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肠胃问题、肌肉紧张、频尿等。而常见的情绪反应则包括紧张、生气、害怕、伤心、注意力不集中等。
[建议]:接纳和倾听是最好的安抚
心理咨询及治疗的第一步,就是以同理心陪伴接纳与支持,切记不要用“别难过”、“节哀顺便”等传统用语否认或压抑当事人的感受。相反,应该首先认同他们的感受,让被助者打开封闭和压抑的心房,帮助其宣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接着再给予适度的安慰与引导。
比如,可以谈谈这些灾难带给他的感觉,同时也可以与他分享你的感觉,让他知道自己的感觉是正常的,从而形成一个比较,让他在认知上有一个判断和选择。同时,不断地向PTSD障碍者保证他现在是安全、被保护的,并且经常地拥抱、触碰他,以增加他的安全感。对持续表现不稳定情绪和人格的一些重大心理危机的创伤障碍者,需要专业临床心理师的辅导。
弹性思考法可以缓解压力
任何人只要做好自我觉察与评估,妥善做好个人压力管理,并及时获得外界支持,就可能有效地处理压力和情绪。
其实,压力反应就像是遍及全身的火灾警报器,体内大量的激素与神经化学物质(如肾上腺素)启动“打”或“逃”的反应,让个体准备好应付可能威胁生命的状况。
适当的压力并不是坏事,但压力超过了当事人的承受能力,则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所以,提高自己的抗压力,能让我们在灾难和变故前更容易镇定和恢复。
在个人的心理调适方面可以练习弹性思考方式,为压力事件做准备,将工作或功课有计划地整理,以有效运用时间与能力;适度发泄情绪,比方说想哭的时候就大哭一场,生气的时候可以打枕头,或是找个地方大叫一下;在允许的状况下暂时放下手边工作,亦是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另外,定期运动及肌肉放松技巧,都可以放松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