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掌的爱---许湖云
以下的案例,适合所有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和婚姻中的夫妻,尤其适合离异家庭中的所有人参考、思考、反思、收获、成长与改变。
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千万不要模仿,尤其是实施。
13岁的女孩,歇斯底里地哭着骂自己的妈妈,各种恶毒的词眼都用上了,一边骂一边仇恨地诅咒着,妈妈站在孩子的对面,终于放弃了所以的言语,终于鼓足勇气,深思熟虑之后,挥手打了孩子一巴掌。妈妈控制了自己的力度,不让力度中有情绪。
一巴掌打下去,孩子更加的疯狂,更多的仇恨,牙齿咬的咯咯作响,挥动着双手,想要撕碎对面的人。妈妈冷静地对孩子说“孩子,这个巴掌打你,是让你明白,我是你的妈妈!而你不是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孩子!”
孩子歇斯底里带着满腔的仇恨哭叫着“你没有资格打我。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你是个龌蹉的女人,你这个蠢女人笨女人,你是个.....你家人都不是好东西......你母亲.....你父亲........你弟弟.....你们这群乡下人........都是你家人害我这样的.........都是你弟弟我家成这样的.....你那不要脸的弟弟,自从他把我爸的自行车被人偷之后,你和我爸就有问题,就有了后面我小叔来抢我家的房子,这一切都是你那个不要脸的弟弟害的,是他害得你们离婚的。他这个不要脸的人,打自己的父亲,破坏我的家庭.......我恨你们全家,你不配做我的妈妈!你是个被人看不起的外来妹!你.....你妈从小只会给我吃泡饭,还要打我,不配当我的外婆!离婚后还要偷我们家的东西回乡下。把我爸给生活用的钱去贴补你弟弟。她爱你弟弟胜过爱你。她明明可以挽救这家的,却说什么她长大了不管了。......小时候尽然带我到你们家这个乡下地方,害我被蚊子咬的都是蚊子包.....你妈在离开我家,还偷了我家的东西,连被子和锅都要偷.......你们一家都是龌蹉的乡下小偷,不要脸的人..........你口口声声说爱我,你为什么不为我忍耐?你为什么要离婚?你离婚干嘛要抢我的房子?我爸说了,这房子是我的,给我的!你这个恶毒的女人,不要脸的女人,你连你女儿的房子都要抢,还打官司。你有什么资格说你爱我?这些年你看都不看我,你没有尽一点抚养责任!你说爱我,你就对做到对我全部依顺啊。做不到,你这个骗子,可恶的女人,泼妇.....你让我坐没有座位的火车?这就是你对我的爱???你爱我,你去给我去抢个位置啊,你证明给我看你爱我啊。别人的爸妈都有钱有势,你这个乡下人,让我感到恶心!我为什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别的同学别的小朋友要什么有什么?你能给我什么?你知道我们学校里有个同学她家就特别有钱有势,所以她也进了提高班,那是因为她家有钱有势啊,连老师都对她不敢对她怎样!我为什么没有啊?你不配,你没有资格........我恨你,你竟然打我,尽然说打我是爱我!我没有你这样的妈!.你们一群龌蹉的人!.......你不该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你是我的耻辱!六年前你抛弃了我,六年后你没有资格来看我。......现在我爸不信任我,我和我爸有了争吵了,都是你害的!要不是你让我来这么个乡下地方,我爸还是信任我的.........我可以按照我的目标去实现我想要的一切。我可以出国,我可以.........现在我被你害的,我爸已经开始不信任我了,这一切都是你造成,你害的!你给不了我要的,你就不要出现在我的面前!不要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要报复你们!你给我看着,我会让你们好看的!.....你打我,你害我这样,都是你家的人害的我家这样,等着瞧,我会报复你们的!..我会......”
妈妈平静的说“孩子,你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都是妈妈的错,都是妈妈家人的错,我无论说再多,你充满仇恨的心灵也不会接受事实如何?孩子,你目无尊长,不知感恩,妄加评判。断章取义的结论,唯我独尊的价值观,你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理念,我理解,这些都不是你的,这些是你爸爸的。我理解你,孩子,毕竟你还小,也许等你逐渐地长大,你自己经历的事情多了,也许你会学会多面看问题的。孩子,你是个忠诚于父亲的好孩子,你忠诚的承袭了你父亲身上所有的人格品质!孩子,打你一巴掌,我不是好妈妈;不打你这巴掌,我更不是好妈妈!孩子,你记住,我是你妈妈的身份,是一辈子无法更改的!你可以不承认我是你的妈妈,那是你自己的自由!作为妈妈,还是想告诉你,孩子,生你是我的责任,养你是我的责任,教育和引导你为人处世也是我的责任!我是你的妈妈,我做我该做的。关于责任和教养,妈妈努力尽力在做,妈妈是人,不是神。你只是不理解不满足而已!孩子,你身边有很多的爱在,可是你的内心却被仇恨蒙蔽了,父母仅仅只是造成你一小部分的问题,而你自己,却是真正造成自己仇恨的根源!你习惯推卸责任,这样对你不是最有利的。孩子,你现在听不见妈妈的话,没有关系,妈妈理解你,因为你是孩子,你才13岁,你需要时间来学习长大,学习理解!妈妈相信你会的!妈妈可以做的,就是一如既往的尊重你,理解你!你属于你自己!你嫌弃和厌恶妈妈和妈妈家人的爱,我们都在学习理解你、尊重你。你能对自己负责就是最好的!”
整个事件的起因是:妈妈征得孩子的同意,带她去外婆家。妈妈的本意是,孩子说在她现在的家里得不到爱。妈妈告诉孩子,你一直都不缺爱,只要你敞开心扉去接受就行。妈妈和孩子沟通好,带着孩子去外婆家享受亲情,一路上鼓励孩子要学会多笑,似乎孩子有在接受。
在去外婆家的过程中需要乘火车。大意的妈妈买了车票,却发现走错了火车站,幸好可以改签。改签的车子提前了办个小时,但没有座位。妈妈和孩子说明了情况:车程是仅50分钟,今天这车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座位票了。下一班车,要到五点多,是有位子的。孩子当时没有多说,妈妈以为她理解了,所以兴奋的和孩子上车了。一上车,孩子就开始挑剔车子没有位子,不是人坐的。妈妈耐心地解释,说也许等车开了,会有位子呢?火车和公交车、地铁一样,都是属于交通交通工具。我们平时坐地铁坐公交也不都有位子坐,更多时候是没有位子而站着的。请孩子多谅解。结果孩子当场就情绪爆发,说“你不爱我。你爱我就要对我百依百顺!没有位子,就去抢一个位子给我坐,这样才是爱......”妈妈理解孩子的情绪,就问孩子“如果你不想去外婆家,我们可以马上下车,火车还没有开。”但等车子开了,孩子也不提要下车,但是情绪却散不去。到了外婆家,家人都很开心。孩子冷着脸,不屑一世地对待见到的外婆外公及舅舅一家。大家热情招呼她,孩子没有对任何长辈有一句礼貌性的问候和尊称。家人理解孩子,也不苛求,招呼她吃喝。外婆家人都是大嗓门,说话都是很大声的,几十年的习惯,没有觉得如何。孩子看到舅舅和外公在大声说话,冷不丁的边吃边说“哼,一个打父亲的人,拽什么?”外公和舅舅隐忍下去,没有说话。第二天饭桌上,孩子因外公和舅舅在大声说话,把碗筷一扔,就去房间,并很用力的关门。妈妈跟进去之后,想宽慰孩子,就发生以上事情。
前因的根源是:孩子妈妈和爸爸离婚了!离婚时候孩子6岁。离婚后妈妈离开了这个家庭,没去看孩子,有六年。
妈妈为什么不自己抚养孩子?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有很多孩子都会说,我宁可跟随要饭的妈妈我也不要跟随有钱的父亲。也有孩子认为,我干嘛要跟没钱的妈妈!事实上,任何一个做选择的孩子都没有错!他们的选择都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如果夫妻双方的经济有悬殊,那么真的是跟随经济一般或经济不好的母亲好呢还是跟随有经济基础的父亲更好呢?咨询师相信,这样一比较,选择倾向相对比较明显了。在这个案例中,这个妈妈尊重自己的孩子,当年6岁的孩子对妈妈说的言语之间还是那么震撼妈妈“妈妈,我跟爸爸。因为爸爸有钱。我不要和你回乡下去。我长大会找你的。....”这些话听起来一点都不像是一个6岁的孩子说的。但妈妈懂,理解自己的女儿,心痛但还是尊重孩子,只要对自己的孩子好,就是爱!毕竟孩子的父亲在500强企业工作,和自己在私企工作的收入相差真的是很悬殊的。理解这些,妈妈就接受了孩子跟随父亲。
为什么六年不看自己的孩子?难道孩子妈妈真的不想孩子?真的不爱孩子?离婚后,根据协议书的约定,孩子妈妈每周六、日可以带孩子回家生活。但事情不是那么顺利。离婚之后,妈妈去看孩子,带孩子,孩子爸爸就不让看更不让带。妈妈没有办法只能去学校看孩子。看了几次,孩子的老师们对孩子妈妈说“请你以后不要再来看你孩子了。他父亲和家人来学校吵闹,说不能让孩子妈妈来看孩子。他们经常来吵闹,我们学校受影响,其他学生也受影响,你的孩子更受影响,请你为你孩子好,还是不要来看了。我们这里是学校,不解决你们的问题。”学校说的没有错,妈妈理解学校理解老师。但看不到孩子,妈妈心好痛。妈妈没有办法,只好起诉法院,要求探视孩子的权力。法院判决了。妈妈高兴地带着判决书,和孩子爸爸的代言人爷爷签字同意的探视方式去带孩子。结果孩子父亲就是不履行,甚至动用了110警察,最后,连警察也无可奈何这位孩子的父亲。法院强制执行的办事人员最终也无果,没有人可以说服这位父亲同意妈妈看望和带走孩子。执行办事人员最后建议孩子妈妈“接触下来,这个孩子的父亲是用孩子作为一种手段,来对你离婚的报复。你越想看孩子,他越不会让你得逞。法律的方面也是尊重孩子的,你的孩子即使心里愿意看你,但她也不敢有这个要求。她不同意看妈妈,我们执行人员就要尊重孩子。接触她父亲及他的家人就已经明白了。你如果真的为你孩子好,你还是不要去看你孩子了。你越看孩子,这位父亲就会越对孩子折磨,你不想让你女儿被折磨,你就放手。他们的经济条件还可以,你不用担心你女儿的吃穿就学方面。.....”妈妈请求孩子爸爸的几个亲戚帮忙,有机会接触孩子,就帮孩子拍些照片,给孩子妈妈看看。妈妈也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孩子一切都好,长高了,几年级了.....他们告诉妈妈,孩子挺好的,但请妈妈不要去打扰他们,因为孩子的爸爸及他们的家人对这个妈妈的仇恨还是那么强烈。
妈妈这6年来,除了想念孩子,妈妈不断地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在上海这个城市中,妈妈和所有平凡的人一样生活着。妈妈的中等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妈妈满足于自己逐渐找回的自信。妈妈在这6年中接受了心理治疗,不断地做精神分析,找回了自己,开始做自己。
一年半的努力:在很多人的鼓励声中,妈妈做好了心理准备,去看孩子。真诚地对这位父亲说,孩子13岁了,女孩子需要母亲的引导,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有益。真诚地感谢孩子父亲这6年的辛苦,只是看孩子,不是抢孩子,请孩子父亲放心。
如预想的一般,孩子心理渴望妈妈,但又仇恨妈妈。意外的是孩子会仇恨妈妈的家人。孩子爸爸说“我给你看孩子,但不允许你家人看我孩子。你答应我就给你看孩子。”妈妈说“好我尊重你。我会合理去做。”一年半与孩子的相处,妈妈看到孩子因为仇恨心理的痛苦而无法开心快乐的生活,再多的爱也无法进入孩子的心,因为孩子已经把自己的心封闭了起来。妈妈和孩子父亲建议,看心理。孩子父亲同意,但是面对咨询,需要孩子父亲的改变。孩子父亲说“你们改变这个孩子就行了。我不需要改变。也不会接受改变的。只要你们让孩子心理健康、尊敬我和长辈,好好学习就行!”孩子爸爸不愿意改变与孩子交流模式,孩子的自我改变就有更多的阻碍。妈妈鼓励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思考情绪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妈妈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身边的人就会明白,期望他人都懂自己每时每刻的想法,那是不现实的,很容易产生误解。妈妈不断地去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让孩子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学习肯定自己信任自己从而学习去欣赏他人。这一年中,孩子开始敢于和父亲说心理话了,孩子敢于挑战父亲不合理的强迫压力了。但是因为父亲不肯改善自己的,面对孩子的变化,自己一动不动,冲突因此而产生。孩子与父亲的每次争执冲突更多的是围绕着孩子想要得到父亲的尊重,父亲的理解、父亲的呵护关爱,而不只是指责和压力和强加观念。”
孩子父亲说“孩子从见你之后,就开始和我吵架。你不经我同意,带她去见你家人,你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因为你的教唆,孩子对我不尊重。.....没有你的出现,孩子一直很乖,不敢忤逆我的......我好心给你机会看女儿,你却在纵容她.......我已经养了她6年了,对她负责了6年,我不欠她的........对她付出都不知道感恩的人,还有什么人性可讲...她说我不懂爱人,所以也不会爱我.......还是你养她吧,让她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吧......她去你那我没有意见,说明两点:1、是你同意她去的?!2、是让她自己过去的!说清楚,有什么问题不是我的责任。我管不了她,一管功课就恨我,每次到你哪里解决问题了吗?一次比一次发疯,这是你在纵容她!......”
孩子的心理形成:孩子说“为什么我爸总是说我不好啊?他什么时候说过我好,理解过我啊??呜......我说我明天复习,他干嘛要骂我啊......从来不给我信心,鼓励我......总是泼我冷水,好像我一无是处的......”“我想上回网,他死都不让,口气坏的要死,说什么我将来一定是捡垃圾洗碗的没出息什么的.....还拿簿子扔我......”“想想我真这么没用,大不了死了好了。反正他也不想看到我,有时候真的羡慕我的同学....”“我哭他从来没有安慰过我,以前考不好总是骂我,羞辱我....我好想...”“他干嘛总是否定我啊,为什么我作业做好了也不让我玩,总是说我没出息、不好、定了几乎肯定也都执行.....嘴上或要沟通,哪一点他做到了.....”“我听会音乐他就说我不务正业,赶我走....我想要个自己的电脑,自己的手机,自己的父母.......不想让他看我的聊天记录,不想让他拿我跟人比....”“我生活的太拘束了。他总是把他怎么养我怎么爱我天天对我说,说什么这个家的东西都是他的,我没有的。所以有时候我真没把他当我爸。总是当他是个外人。而我不过就是寄住在他家。我根本没有家。”“我觉得这个家不像我的家....有时候挺羡慕我同学”“我....没有信心活下去......都泼我冷水......唉...苦命....我爸,,,考试成绩,,,同学,,,都泼我冷水.”“我想哭,只想找个地方哭啊,他不懂欣赏我,他说我以后都会是C档我,为什么我努力了就是看不到?”
这些呐喊的心声,说明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要什么?爱,父母的爱!缺什么?父母的爱!难道,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真的不爱孩子?
孩子的爸爸爱这孩子!只是孩子的爸爸爱的方式方法需要改善一些:孩子不是大人,对孩子需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这位爸爸对孩子的模式是用成年人对待成年人,对孩子的要求也是用的成年人对成年人。忽略了孩子是小孩子,需要耐心等待他们成长。用一个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那是一种苛求!孩子的心理会很累,压力会特别的沉重!爸爸很爱孩子,希望孩子好,但这种成年人的要求是孩子无法承受的!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会造成孩子心理错位,早熟的心理与生理不协调;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封闭内心、不能接纳身边的爱,形成过度自我,完美且自负、挑剔抱怨职责,没有耐心不能包容、缺乏尊重他人.......等待人格习性。人格习性一旦形成,改变的可能性就看这个孩子自己的意志力了。如果孩子自愿改变,孩子会脱离她人生路上的很多的挫折,拥有更多的快乐更多的幸福!如果孩子不愿改变,和父亲一样,执意要他人先改变才愿意改变,那纠结的心理会影响她人生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情感、婚姻等。
孩子的妈妈爱孩子!孩子在妈妈这里能得到爸爸那得不到的尊重和理解及支持和温暖的爱。遗憾的是孩子一直和爸爸生活,父亲的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孩子就会不断地要求妈妈,不断的苛责妈妈,因为孩子无意识地在帮助她爸爸宣泄对妈妈及她家人的仇恨。故而,孩子会不断地要求妈妈要立刻马上满足她的需求。如果妈妈不能立刻满足,孩子的内心就会“哼,瞧吧,我就知道她是不爱我的!”孩子就会说“你不马上来,我就马上死给你看?”这个是爸爸的模式,在婚姻中爸爸的习惯使用法。“你给我买衣服。我爸给我买都是这些名牌!我这件衣服是XX名牌。....”这是爸爸的价值观,名牌能显示出一个人优越的地位!......不是这个妈妈不爱孩子,而是孩子自我已经把内心关闭。关闭的内心是无法接纳任何的爱进入心灵的。妈妈无论怎么努力爱孩子,孩子不敞开心灵,妈妈永远无法做到孩子要的爱!这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孩子爸爸几次抱怨孩子,提议说让孩子更随妈妈。妈妈很开心,一起商量这件事情。最终,征求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还是如6年前一样,选择和父亲在一起。理由还是一样,只有爸爸能满足她的的经济需求!对此,妈妈很难过,对孩子说“普通的家庭能承担的一切你学习的费用,直到你大学毕业为止妈妈都能做到的。妈妈做不到的是你要出国的费用和你要你所谓最好的衣食住行。妈妈理解你,尊重你的决定。”
咨询建议:
1、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份。爸爸的身份是爸爸,妈妈的身份是妈妈。孩子的身份是孩子。作为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记得自己的身份。不要用成人的身份去要求一个孩子,要做到连成人都做起来困难的事情。孩子的人生是一张白纸,是家长的引导下开始描绘他们自己的人生的。不要用成人的要求苛责在不断学习长大的孩子!多想想,当年的自己,在这个年龄段,更需要父母什么?
2、父母离婚,改变的只是父母的身份和角色。孩子和父母的身份和角色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父母需要明白,孩子更需要明白和遵循。
3、不要把父母之间的个人恩怨,强加给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棋子。孩子属于她(他)们自己!
4、孩子的心理有父母造成的因素在,最大问题却是孩子自己造成的!核心大结是孩子自己亲手结的,只有孩子自己才能解的开。
5、这个案例中,和孩子最近的是父亲,影响最大同样是父亲。父亲拒绝改变。孩子需要学习改变自己适应来适应社会。孩子请学着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仇恨,不要再去背负爸爸对妈妈的恨!那不属于你自己!试着更多去理解自己!在责怪外在因素的同时尝试着找找自己内在的因素。勇敢面对自己的恐惧和痛苦及不满足的欲望!
妈妈需要做的就是一如既然地理解和尊重孩子。相信她会长大!相信孩子会对自己负责!如果孩子一定不能释然对母亲的恨意,也许会成为她的成长动力,促使她自我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