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夫妻因生活压力拒生育
婆婆1个月游说6次
生不生?
婆婆急 一个月动员几波人游说6次
儿媳怕 担心一生孩子就要做牛做马
本报记者 孔丽
“你在娘家也是独生女,孩子跟你姓也行,只要你生,我们两家老人带,我和你爸的那几百元退休金也贡献出来养孩子,不用你们操心。”拿着刚办理的《准生证》,陈阿姨再次和儿媳妇“谈判”,然而,儿媳妇的冷处理让这个“生不生”的问题又一次搁浅。
几天前,家住福州北环中路附近的陈阿姨拨打本报热线0591-87806110诉说她的苦恼:儿媳妇和儿子想着添车添房,就是不给她添个孙子,怕成“孩奴”。看着楼下和自己一般年纪的那对老夫妇,孙子都上小学了,陈阿姨在电话那头的言语显得很激动。她说:“怎么都想不通,已经是三字头年龄的儿子媳妇,怎么就不生个孩子?”
为抱孙子 着急婆婆计百出
孩子生还是不生?陈阿姨一家没少召开家庭会议,就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陈阿姨还发动亲戚朋友,和儿媳小林谈话了6次,小林刚开始还哼哼哈哈敷衍一下,后来干脆不接电话、晚回家,冷漠对抗婆婆的焦急。
为了哄媳妇小林生孩子,当婆婆的陈阿姨三年来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连儿媳妇的脏衣服也包洗了。用陈阿姨姐姐的话说,有时候做好饭盛好了,陈阿姨亲热地叫着儿媳妇的小名儿,还帮她拉椅子。“做到连我都看不下去的程度了,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前几天,婆婆陈阿姨和小林的母亲一起又给小林念起了生子紧箍咒。陈阿姨说,一年前催的时候,媳妇和儿子说他们两口子都有打游戏,生出来孩子会痴呆,不能生,这一年少了,可他们仍是不愿生孩子。
开出清单 倔强媳妇说苦处
遇上如此开明的公婆,为何媳妇还不生孩子?儿媳的回答归纳起来就一句:生活压力大,没有做父母的实力和心理准备。
每月房贷2000元,养车1200元,生出孩子后一个月要1500元,这还不包括什么早教费,孩子生个小病什么的花费,生活费两口子怎么说也要2000多元,这样下来生活的成本一个月至少也要7000元,这是儿媳妇小林给婆婆陈阿姨列出的生活成本清单。
小林现在是一家单位的普通职员,月收入2000多元,老公在服务行业,月收入3000多元。在她看来,以目前他们的经济能力,完全没办法生养孩子。
小林还说,看着她单位一些已为人母的同事,几乎都没什么私人时间,一下班火急火燎地就往家里赶,而且为了选择哪所幼儿园,什么牌子的奶粉费尽心思,满口“妈妈经”,天天围绕孩子转。
目前小林和丈夫天天为了升职打拼,而且为了多挣点钱,两口子的蜜月旅行也是一拖再拖。看看现在周围越来越多的人,30岁以后才开始考虑生孩子,小林说,“婆婆和母亲的老思想也要改一改了。”
2010年,奔三的80后纷纷娶妻生子,在“房奴”、“卡奴”、“车奴”之后,他们又给自己套上了“孩奴”的枷锁。
对丁克族而言,生与不生的问题早已从想不想生自动替换成了敢不敢生;而徘徊在生育关口的夫妻,又正在被“孩奴”恐惧症所侵袭。
身为老人的您是否也在着急?身为儿子儿媳的你,是否也在为此苦苦抗争?养个孩子真有这么难?欢迎来到东快社区网(sq.dnkb.com.cn)说说你或身边人的遭遇。如果你已为人父人母,也可以晒一晒你的养孩子成本。
名词解释
什么是孩奴?
孩奴是一种新名称,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什么是丁克族?
丁克是英文DINK(Double/Dual Income No Kids)的音译,意思是双收入却主动不要孩子,西方目前通常用Child-Free这个词汇。丁克夫妇主张摆脱传统婚姻生活中传宗接代的观念,更倾向于过有质量的、自由自在的“两人世界”生活。
“孩奴”症状自测
(网友友情提供,仅供参考)
1、一家人的开销,几乎全给了孩子。
2、尽自己的能力去花时间挣更多的钱,哪怕自己未老先衰。
3、行为极端性格急躁,只有孩子的喜怒哀乐才能影响自己的情绪。
4、不主动和朋友联络出游,不敢生病、不敢娱乐、不敢创业、不敢轻易换工作。
5、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不惜倾家荡产购买校区房,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房奴”。
以上的5个小项,打勾越多,说明你的“孩奴”病况越深。
1~2项:你的人生因为孩子的到来而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如不及时调整,不良因素将在家庭内部堆积,导致夫妻失和,经济失调,易引发家庭矛盾。
3~4项:说明你的孩奴程度,已经给你和家庭带来了不少的问题,靠身体自身的机能已经很难使你的身体得到恢复,进一步发展就会引发很多婚姻和家庭的慢性疾病。
5项全选:说明你正在“孩奴”的现状中痛苦不已,不良因素已经严重危害心理。最好去医院检查下是否患有“抑郁症”。
经典语录
“你这一个小东西儿,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一百多块钱,拉出来要用尿不湿,名牌的又要一百多块钱,进出都要钱,你整个儿一双向收费啊!”
——《蜗居》经典台词
“我曾经的坚持,内心的原则,少年的立志,就被这孩子、被家庭、被工作、被现实生活磨砺的不剩些许!”
——《蜗居》经典台词
推荐阅读:“孩奴”现象空袭80后 八成家长不堪经济压力
核心提示:“孩奴”是一种新名称,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目前,"孩奴"现象空袭80后。调查显示,超八成年轻家长感到扶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太大。而养育费用水涨船高是不愿生育的首要因素。
如今,不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变化,矛盾与挫折,传统与现代交织,“房奴”、“卡奴”早已不算新鲜事,而“孩奴”一词目前已悄然上位,要不要做“孩奴”,最近在国内引起热议。
“孩奴”是一种新名称,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一百多块钱,拉出来要用尿不湿,名牌的又一百多块钱,进出都要钱,整个儿一双向收费!”去年底电视剧《蜗居》在国内引起热映,其中上述台词概括了现代“孩奴”的生存现象。
而今越来越多的八0后夫妇呼吁,“孩奴”是一个挑战性的活。许多家长自己省吃俭用,但对孩子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却瞄准了高消费,出手特别大方,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孩奴”。
记者今天连续走访了梅城几家超市和婴幼儿专卖店了解到,现在八O后的家长们越来越舍得给孩子花钱,也催生了一批幼儿用品商店。消息人士透露,越是进口昂贵的商品,卖的越好。而有些夫妇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专程前往港澳甚至海外分批抢购原装进口商品,有的家长痛下血本一年为孩子花钱最高达三、四万元人民币,最少的也要一万元人民币左右。这对于人均月收入仅一千元人民币左右的梅城市民来说,确实是一个负担。
据网易去年十二月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以上的年轻家长们感到扶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太大。而养育费用水涨船高是不愿生育的首要因素。还有网友留帖形容,“生孩子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
眼下,中国已婚人群中不孕不育的比例持续呈上升趋势。据统计,二十年前,中国育龄人群中的不孕不育比例只占到不到百分之五,但当前竟然增长了三倍,其中大都市的现状更为严峻。
有心理专家指出,现代社会中生活环境变化,社会节奏加快,工作竞争加剧,增大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许多八O后因此而推迟婚育年龄,并错过了最佳生育时期。同时“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家住广州的小洁从澳洲一大学毕业回国后在一外资企业上班。新年伊始,她与在南方航空公司的男友完婚。然而小洁最近患上了“孩奴”恐惧症。一听到孩子嬉戏的声音,她就头晕。她觉得生了孩子会丢掉工作,会引起离婚,担心孩子将来啃老。
“孩奴”,到底当还是不当?是困扰现在八0后夫妇的一大问题。不过,也有不少夫妇并不惧怕做“孩奴”。
来自茂名的小唐嫁到梅州后,如今和老公一起在梅州创业奋斗了两年。去年她刚添了一个儿子。她认为,“孩奴恐惧症”在梅州不算严重。“有许多朋友陆续走向婚姻,第一心愿就是希望有孩子。”小唐觉得,有些年轻人可能会有当“丁克”一族的念头,但在客家山区,传宗接代的观念依然浓厚,家族的压力会让他们放弃这样的想法。
面对“孩奴恐惧症”偷袭八0后,有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应理性。多注重和孩子沟通交流,把精力和经济更多放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表达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激发自信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上。
有专家呼吁,优化孩子抚育成本的结构,提升单位成本的效用,或许是一个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多回报的理性选择。
延伸阅读: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 80后为何惧怕当"孩奴"
北京晚报讯 今年27岁的李女士怀孕3个月,她本想着生了孩子交给父母带,自己还能和丈夫尽情享受生活,然而看了网上家长们关于养孩子要付出无数金钱和精力、要一生劳苦的“现身说法”之后,她对未来为人母的日子充满了恐惧,她怕自己以后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给孩子当“奴隶”,拼命挣钱养孩子。这使得原本性格活泼的她,脾气越来越古怪。丈夫只好带她到医院心理科检查,医生得出的结论是,患上了抑郁症。
这个真实的故事来自一篇网上热帖《80后准妈妈怕生子后成“孩奴”患上忧郁症》,帖子引发了一场关于要不要当“孩奴”的大讨论,更有无数家长晒自己这一年养孩子的惊人花销,以告诫年轻人要想生孩子一定要有金钱和心理的双重准备。而“孩奴”也成为继“卡奴”、“车奴”、“房奴”之后的又一热门名词。
生产比20年前涨了100倍
几年前,就有专家计算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花销在48万元左右,然而记者根据家长们在网上晒的各项育儿花费计算,目前已经远超这个数字,在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不少80后表示,实在是要不起孩子,甚至称自己患了“孩奴恐惧症”。
“在北京地区生育一个孩子的费用比20年前涨了100多倍”,新华社的一则消息称:如今生育一个孩子需要四五千甚至上万元不等。北京的许多医院,尤其三级甲等医院生个孩子的费用较20多年前涨了上百倍。据一位妇产科专家介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个孩子只要几元钱,八十年代四五十元,九十年代则要两三千元,现在已上涨到四五千元。
林女士的分娩账单
在本市一所三甲医院从孕期检查到分娩的全部花费:
怀孕3个月时,在医院建卡,检查一次费用将近100元,另需要一次交付验血费用800元;
怀孕四五个月时,检查一次30元;
怀孕5个月以后需要每个月检查一次,每次二三十元;
怀孕六七个月时要做一次B超,花费30元左右;
怀孕八九个月,每周检查一次,每次20元左右。
加上其他检查以及怀孕后服用的各种营养品,住进医院前她至少花了3000元。
住院后,她是顺产,各项费用加在一起,共计花费4000多元钱;而与她同一产房的另一产妇是剖腹产,药费、床位费、治疗费等加在一起,住院期间花6000多元。
记者从一些医院了解到,这是在北京生孩子的基本花费,如果采用无痛分娩,费用会增加1000多元。如果选择贵宾病房或是家庭病房,3天的费用可能会再增加1500元到2000元。
学前:“烧”掉五六万不算稀奇
网上很多家长把养孩子的投入称为“无底洞”,从0岁到6岁的学前阶段,其烧钱的程度也越来越惊人。记者注意到,在论坛与博客晒育儿花销的大体上包括几项:奶粉、尿布、辅食、水果、早教、医疗、玩具、衣服、保姆、保险、旅游,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算下来,很多人都达到了五六万元,甚至有的跟帖说光早教就每月万元。
不少年轻父母把新生儿接回家,第一笔花出去的钱就是请月嫂。“我去找的时候,就剩俩月嫂,一个5100,一个4800,我选了便宜的那个。”一名爸爸无奈地说,“这倒好,我这个月的工资原封没动都给月嫂了。”而高额的奶粉钱也愁坏了父母,连明星也四处声称,要为孩子努力赚奶粉钱。一罐900克的奶粉最少也要一百多一罐,一个月至少两三罐,现在流行的各式各样让婴儿脑部发育均衡的奶粉和进口奶粉价格更高,为了孩子能聪明伶俐,健康成长,家长宁肯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买好奶粉。一名妈妈由衷地对记者说:“母乳喂养就是好,先不说宝宝健康,这能省多少钱啊!”玩具和衣服是另一项重头开销,如今一般的品牌童装一套最少都一二百元,进口牌子价格更要翻番;玩具的价格更不得了,一套乐高积木上千,一般的遥控车、芭比娃娃都要数百元。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花钱再次升级。
“来来爸”的奶粉账单
在育儿论坛里列出了四岁女儿的一个月费用(单位/元):
幼儿园托费:2000/月(本该4100/月,因为上得早,而且是3个孩子一起报名,一下交1年的,所以便宜了一半);
饭费:400/月,杂费:20/月;
才艺费(是在幼儿园白天上)、钢琴费:600,轮滑:200,国画:120,珠心算:240;
保姆费:1500,衣服:300,食物和零食:400,玩具、书和光盘:100;
玩和看节目:100(不包括大人陪同的费用);
旅游:200,教育基金:1500,奶粉:100,现在喝奶粉少了,喝鲜奶多了;
看病不能报销的部分:50。
每个月共计:7830元。
教育:准备多少钱都不嫌多
孩子上学之后,为孩子花钱的重头戏才刚开场,虽说有9年的义务制教育,可家长花的钱一点都省不下。在“e度教育社区”的论坛里,家长们一个个都语出惊人,大家一致认为,择校费和培训班这两项花费,就几乎要了自己的老命。
“庆庆妈”称,今年经历儿子小升初,大人孩子就像扒了一层皮,从一个月上万元的冲刺考级班、口语集训班,到托关系走人情的“交际费”,到最后的择校费,为了上这所重点中学花了将近20万。而另一个妈妈则跟帖说:“今年我花不到20万上了一所重点小学,不过是带初中一起的,免了小升初的麻烦,这样算起来还是合算的……”
即使孩子不是面临升学,各种培训班加起来也绝对价钱不菲。“幽幽妈”给记者算了一下,她儿子小学二年级,目前课外在上奥数、外语、作文培训,此外还有游泳、钢琴和画画三个兴趣班,每月花费3000多元,“这还是普通等级的价格,如果老师是特级的,费用会翻番。”
千辛万苦把孩子送进大学之后,家长还是不能松劲。
大学生小陈的教育账单
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小陈大学四年的花费:
学费2万元;住宿费:6000元;
校内生活费:800×12×4=3.84万元;
书费:学校要求每年交书费700元,自己课外买的书一年约300元,4年4000元;
杂费:买衣服、CD、笔记本电脑、手机等3万元;
大学四年总共花费10万元。
这是在本地上大学的费用,如果去香港上大学,四年至少40万元,去美国读大学则每年要15万到60万元。
教育负担之重,确实压得家长们抬不起头。日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对21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7%的人感觉教育支出已是城乡普通家庭极大负担。36.2%的人每年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10%至30%,29.5%的人达到30%至50%,12.8%的人达到50%至80%,8.4%的人甚至达到了80%以上。
是家长们在作茧自缚?
这些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的育儿花费如同一片浓重的乌云,罩在了已届生育年龄的80后身上,生还是不生,要不要做“孩奴”,年轻一代正在生育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家门户网站专门开辟了辩论区来讨论“孩奴”问题,参加投票和辩论的已有37000多名网友,目前反方占绝对优势,主张不要孩子的有23000多人,主张要孩子的只有13000多人。很多网友留言说:“养活自己都难,再养个孩子,第一遭罪;第二对不起下一代;第三忒没社会责任感。”“自己觉得负担不了那么重的责任,给不了孩子一个温馨快乐经济实力充足的生活,所以不要孩子。”“成本太高生活太累。”“生孩子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如果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自身素养,没能力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就不要生。那样将会让自己一生辛苦劳累连心理安慰也没有一丝,也误了孩子。”
这场网上辩论其实也正是很多80后真实心态的反映,因不愿当“孩奴”而自愿丁克以及因为错过最佳生育机会等原因“被丁克”的80后正在递增。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妇女平均的生育水平持续保持在1.5以下,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生孩子的总数不到1.5个,有专家指出,这是一个极端危险的数字。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生育率继续保持在这一水平,在并不很遥远的未来,中国人口会以平均每30年减少四分之一的速度下降。
孩奴,到底当还是不当?这真成了一个问题,不过,也有不少网友撰文发帖发出了另外一种声音:“孩奴”的诞生有很大原因是家长们在作茧自缚,他们“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点出发并不断膨胀,为了孩子爆发出自己根本无法承受的消费热情,并尽自己的能力去花时间挣更多的钱。他们因为对孩子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希望,所以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而失去了自我价值,这种“奴性”不值得提倡。
而心理专家则针对80后的“孩奴恐惧症”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其实养育子女,一定要做好准备,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要不要成为“孩奴”这个问题上要因人而异,如果这个家庭在收入、房子等方面都做好了准备,孩子出生了,即使当“孩奴”也没什么。但如果两方面都还没做好准备,生下小孩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状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桂英则表示,对于在是否生育问题上有犹豫的夫妻而言,他们会有顾虑:如果生,那就会好好养。正因为一定要好好养,所以才会有顾虑,怕让下一代受苦。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得靠政府。由政府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完善的公共服务。(来源:东南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