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离婚案件上升比例惊人
九成受父母干预
北京日报1月19日报道 随着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进入适婚年龄段,离婚群体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80后”夫妻,且数量增长趋势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人群。2009年崇文法院共受理离婚案件360件,其中“80后”离婚案件为90件,占总数的25%。从近几年情况看,“80后”离婚案件上升比例惊人,年均增长近50%,且很多人离婚过程都有父母参与。
冲动离婚多 涉及财产少
据介绍,许多“80后”到了适婚年龄后,很多人顺应所谓潮流,选择了“闪婚”。而“80后”夫妻中,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的比例占到了绝大多数。许多人从小是父母包办生活的一切,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少忍让性、宽容度,家庭责任感淡薄,进而导致了其婚姻稳定性下降。并且“80后”夫妻由于结婚时间较短,感情积累较少。发生矛盾后不懂得自我调适和双方谅解,导致了冲动草率离婚。
另外由于“80后”夫妻结婚时间较短,共同积累较少,从目前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80后”离婚案件中,当事人大多没有共同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使得他们离婚时的顾虑少了很多。
父母参与多 第三者参与少
法院统计发现,与年龄较大的人群离婚案件原因不同,“80后”离婚因一方有第三者的较少,在90起离婚案中,仅有6起与第三者有关。
另外,法官也发现,在“80后”离婚中,父母参与的痕迹较多。在90起案件中,82起有父母参与其中,占了九成以上。这是因为许多“80后”从小是由父母包办一切,经济上又严重依赖父母支援,也使父母较多地参与到“80后”的离婚中来。
加大调解力度 尽量化解矛盾
崇文法院建议对于双方具备一定感情基础的案件,主要采取调解方式,针对导致离婚的主要矛盾协调沟通,尽量将问题在婚姻维持的基础上解决,将矛盾化解在家庭之内。对于“闪婚”等感情基础薄弱的案件,则加大说服教育工作力度,尽量提升当事人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使具备和好条件的婚姻得以维持和转好。对于确实不具备维持条件的案件,要针对争议焦点尽快作出公正判决。
推荐阅读:"孩奴"现象空袭80后 八成家长不堪经济压力
如今,不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变化,矛盾与挫折,传统与现代交织,“房奴”、“卡奴”早已不算新鲜事,而“孩奴”一词目前已悄然上位,要不要做“孩奴”,最近在国内引起热议。
“孩奴”是一种新名称,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一百多块钱,拉出来要用尿不湿,名牌的又一百多块钱,进出都要钱,整个儿一双向收费!”去年底电视剧《蜗居》在国内引起热映,其中上述台词概括了现代“孩奴”的生存现象。
而今越来越多的八0后夫妇呼吁,“孩奴”是一个挑战性的活。许多家长自己省吃俭用,但对孩子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却瞄准了高消费,出手特别大方,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孩奴”。
记者今天连续走访了梅城几家超市和婴幼儿专卖店了解到,现在八O后的家长们越来越舍得给孩子花钱,也催生了一批幼儿用品商店。消息人士透露,越是进口昂贵的商品,卖的越好。而有些夫妇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专程前往港澳甚至海外分批抢购原装进口商品,有的家长痛下血本一年为孩子花钱最高达三、四万元人民币,最少的也要一万元人民币左右。这对于人均月收入仅一千元人民币左右的梅城市民来说,确实是一个负担。
据网易去年十二月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以上的年轻家长们感到扶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太大。而养育费用水涨船高是不愿生育的首要因素。还有网友留帖形容,“生孩子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
眼下,中国已婚人群中不孕不育的比例持续呈上升趋势。据统计,二十年前,中国育龄人群中的不孕不育比例只占到不到百分之五,但当前竟然增长了三倍,其中大都市的现状更为严峻。
有心理专家指出,现代社会中生活环境变化,社会节奏加快,工作竞争加剧,增大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许多八O后因此而推迟婚育年龄,并错过了最佳生育时期。同时“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家住广州的小洁从澳洲一大学毕业回国后在一外资企业上班。新年伊始,她与在南方航空公司的男友完婚。然而小洁最近患上了“孩奴”恐惧症。一听到孩子嬉戏的声音,她就头晕。她觉得生了孩子会丢掉工作,会引起离婚,担心孩子将来啃老。
“孩奴”,到底当还是不当?是困扰现在八0后夫妇的一大问题。不过,也有不少夫妇并不惧怕做“孩奴”。
来自茂名的小唐嫁到梅州后,如今和老公一起在梅州创业奋斗了两年。去年她刚添了一个儿子。她认为,“孩奴恐惧症”在梅州不算严重。“有许多朋友陆续走向婚姻,第一心愿就是希望有孩子。”小唐觉得,有些年轻人可能会有当“丁克”一族的念头,但在客家山区,传宗接代的观念依然浓厚,家族的压力会让他们放弃这样的想法。
面对“孩奴恐惧症”偷袭八0后,有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应理性。多注重和孩子沟通交流,把精力和经济更多放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表达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激发自信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上。
有专家呼吁,优化孩子抚育成本的结构,提升单位成本的效用,或许是一个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多回报的理性选择。
延伸阅读: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 80后为何惧怕当"孩奴"
北京晚报讯 今年27岁的李女士怀孕3个月,她本想着生了孩子交给父母带,自己还能和丈夫尽情享受生活,然而看了网上家长们关于养孩子要付出无数金钱和精力、要一生劳苦的“现身说法”之后,她对未来为人母的日子充满了恐惧,她怕自己以后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给孩子当“奴隶”,拼命挣钱养孩子。这使得原本性格活泼的她,脾气越来越古怪。丈夫只好带她到医院心理科检查,医生得出的结论是,患上了抑郁症。
这个真实的故事来自一篇网上热帖《80后准妈妈怕生子后成“孩奴”患上忧郁症》,帖子引发了一场关于要不要当“孩奴”的大讨论,更有无数家长晒自己这一年养孩子的惊人花销,以告诫年轻人要想生孩子一定要有金钱和心理的双重准备。而“孩奴”也成为继“卡奴”、“车奴”、“房奴”之后的又一热门名词。
生产比20年前涨了100倍
几年前,就有专家计算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花销在48万元左右,然而记者根据家长们在网上晒的各项育儿花费计算,目前已经远超这个数字,在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不少80后表示,实在是要不起孩子,甚至称自己患了“孩奴恐惧症”。
“在北京地区生育一个孩子的费用比20年前涨了100多倍”,新华社的一则消息称:如今生育一个孩子需要四五千甚至上万元不等。北京的许多医院,尤其三级甲等医院生个孩子的费用较20多年前涨了上百倍。据一位妇产科专家介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个孩子只要几元钱,八十年代四五十元,九十年代则要两三千元,现在已上涨到四五千元。
林女士的分娩账单
在本市一所三甲医院从孕期检查到分娩的全部花费:
怀孕3个月时,在医院建卡,检查一次费用将近100元,另需要一次交付验血费用800元;
怀孕四五个月时,检查一次30元;
怀孕5个月以后需要每个月检查一次,每次二三十元;
怀孕六七个月时要做一次B超,花费30元左右;
怀孕八九个月,每周检查一次,每次20元左右。
加上其他检查以及怀孕后服用的各种营养品,住进医院前她至少花了3000元。
住院后,她是顺产,各项费用加在一起,共计花费4000多元钱;而与她同一产房的另一产妇是剖腹产,药费、床位费、治疗费等加在一起,住院期间花6000多元。
记者从一些医院了解到,这是在北京生孩子的基本花费,如果采用无痛分娩,费用会增加1000多元。如果选择贵宾病房或是家庭病房,3天的费用可能会再增加1500元到2000元。
学前:“烧”掉五六万不算稀奇
网上很多家长把养孩子的投入称为“无底洞”,从0岁到6岁的学前阶段,其烧钱的程度也越来越惊人。记者注意到,在论坛与博客晒育儿花销的大体上包括几项:奶粉、尿布、辅食、水果、早教、医疗、玩具、衣服、保姆、保险、旅游,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算下来,很多人都达到了五六万元,甚至有的跟帖说光早教就每月万元。
不少年轻父母把新生儿接回家,第一笔花出去的钱就是请月嫂。“我去找的时候,就剩俩月嫂,一个5100,一个4800,我选了便宜的那个。”一名爸爸无奈地说,“这倒好,我这个月的工资原封没动都给月嫂了。”而高额的奶粉钱也愁坏了父母,连明星也四处声称,要为孩子努力赚奶粉钱。一罐900克的奶粉最少也要一百多一罐,一个月至少两三罐,现在流行的各式各样让婴儿脑部发育均衡的奶粉和进口奶粉价格更高,为了孩子能聪明伶俐,健康成长,家长宁肯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买好奶粉。一名妈妈由衷地对记者说:“母乳喂养就是好,先不说宝宝健康,这能省多少钱啊!”玩具和衣服是另一项重头开销,如今一般的品牌童装一套最少都一二百元,进口牌子价格更要翻番;玩具的价格更不得了,一套乐高积木上千,一般的遥控车、芭比娃娃都要数百元。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花钱再次升级。
“来来爸”的奶粉账单
在育儿论坛里列出了四岁女儿的一个月费用(单位/元):
幼儿园托费:2000/月(本该4100/月,因为上得早,而且是3个孩子一起报名,一下交1年的,所以便宜了一半);
饭费:400/月,杂费:20/月;
才艺费(是在幼儿园白天上)、钢琴费:600,轮滑:200,国画:120,珠心算:240;
保姆费:1500,衣服:300,食物和零食:400,玩具、书和光盘:100;
玩和看节目:100(不包括大人陪同的费用);
旅游:200,教育基金:1500,奶粉:100,现在喝奶粉少了,喝鲜奶多了;
看病不能报销的部分:50。
每个月共计:7830元。
教育:准备多少钱都不嫌多
孩子上学之后,为孩子花钱的重头戏才刚开场,虽说有9年的义务制教育,可家长花的钱一点都省不下。在“e度教育社区”的论坛里,家长们一个个都语出惊人,大家一致认为,择校费和培训班这两项花费,就几乎要了自己的老命。
“庆庆妈”称,今年经历儿子小升初,大人孩子就像扒了一层皮,从一个月上万元的冲刺考级班、口语集训班,到托关系走人情的“交际费”,到最后的择校费,为了上这所重点中学花了将近20万。而另一个妈妈则跟帖说:“今年我花不到20万上了一所重点小学,不过是带初中一起的,免了小升初的麻烦,这样算起来还是合算的……”
即使孩子不是面临升学,各种培训班加起来也绝对价钱不菲。“幽幽妈”给记者算了一下,她儿子小学二年级,目前课外在上奥数、外语、作文培训,此外还有游泳、钢琴和画画三个兴趣班,每月花费3000多元,“这还是普通等级的价格,如果老师是特级的,费用会翻番。”
千辛万苦把孩子送进大学之后,家长还是不能松劲。
大学生小陈的教育账单
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小陈大学四年的花费:
学费2万元;住宿费:6000元;
校内生活费:800×12×4=3.84万元;
书费:学校要求每年交书费700元,自己课外买的书一年约300元,4年4000元;
杂费:买衣服、CD、笔记本电脑、手机等3万元;
大学四年总共花费10万元。
这是在本地上大学的费用,如果去香港上大学,四年至少40万元,去美国读大学则每年要15万到60万元。
教育负担之重,确实压得家长们抬不起头。日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对21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7%的人感觉教育支出已是城乡普通家庭极大负担。36.2%的人每年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10%至30%,29.5%的人达到30%至50%,12.8%的人达到50%至80%,8.4%的人甚至达到了80%以上。
是家长们在作茧自缚?
这些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的育儿花费如同一片浓重的乌云,罩在了已届生育年龄的80后身上,生还是不生,要不要做“孩奴”,年轻一代正在生育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家门户网站专门开辟了辩论区来讨论“孩奴”问题,参加投票和辩论的已有37000多名网友,目前反方占绝对优势,主张不要孩子的有23000多人,主张要孩子的只有13000多人。很多网友留言说:“养活自己都难,再养个孩子,第一遭罪;第二对不起下一代;第三忒没社会责任感。”“自己觉得负担不了那么重的责任,给不了孩子一个温馨快乐经济实力充足的生活,所以不要孩子。”“成本太高生活太累。”“生孩子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如果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自身素养,没能力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就不要生。那样将会让自己一生辛苦劳累连心理安慰也没有一丝,也误了孩子。”
这场网上辩论其实也正是很多80后真实心态的反映,因不愿当“孩奴”而自愿丁克以及因为错过最佳生育机会等原因“被丁克”的80后正在递增。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妇女平均的生育水平持续保持在1.5以下,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生孩子的总数不到1.5个,有专家指出,这是一个极端危险的数字。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生育率继续保持在这一水平,在并不很遥远的未来,中国人口会以平均每30年减少四分之一的速度下降。
孩奴,到底当还是不当?这真成了一个问题,不过,也有不少网友撰文发帖发出了另外一种声音:“孩奴”的诞生有很大原因是家长们在作茧自缚,他们“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点出发并不断膨胀,为了孩子爆发出自己根本无法承受的消费热情,并尽自己的能力去花时间挣更多的钱。他们因为对孩子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希望,所以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而失去了自我价值,这种“奴性”不值得提倡。
而心理专家则针对80后的“孩奴恐惧症”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其实养育子女,一定要做好准备,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要不要成为“孩奴”这个问题上要因人而异,如果这个家庭在收入、房子等方面都做好了准备,孩子出生了,即使当“孩奴”也没什么。但如果两方面都还没做好准备,生下小孩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状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桂英则表示,对于在是否生育问题上有犹豫的夫妻而言,他们会有顾虑:如果生,那就会好好养。正因为一定要好好养,所以才会有顾虑,怕让下一代受苦。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得靠政府。由政府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完善的公共服务。(来源:北京日报 )
|